強化人才培養 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圍繞如何培養更多、更適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代表委員結合調研情況建言獻策:為青年人才提供舞台,鼓勵他們挑大梁、當主角;給予產業工人更多關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技能人才支撐;加強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推動西部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充分發揮數字平台優勢,促進青年群體精準就業;加快構建目標一致、製度銜接、鏈條貫通、資源關聯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創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

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沒有人才,創新就是空談

多給年輕人平台和機會

◎記者 劉逸鵬

“過去幾年,企業麵臨著國際形勢複雜、國內競爭激烈的雙重挑戰。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進行改善,企業也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和堅強的信念去應對。”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一方麵要通過研發創新生產的高質量產品,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助力社會發展邁向新高度,另一方麵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新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董明珠認為,格力電器作為製造業的一員,應當積極主動扛起大旗,利用新興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實現生產管理流程、生產製造環節及產品本身的數字化轉型。這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讓產品更加安全可靠、節能環保、舒適健康,打破“內卷式”競爭。

“對製造業而言,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就是要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我們不僅要‘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更要讓‘中國智造’成為全球產業變革的引領者。”董明珠說。

據了解,目前,格力電器已累計申請專利129927件,其中發明專利71118件,累計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26302件,擁有48項“國際領先”技術。

“格力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麵交出了‘格力答卷’。如今,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格力將持續推進在高精尖領域的技術攻關。”董明珠說。

沒有人才,創新就是空談

“沒有人才,創新就是空談;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未來。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董明珠說,格力電器始終敢於也樂意為青年人才提供舞台,鼓勵他們挑大梁、當主角。格力48項“國際領先”技術全部由自主培養的青年人才領銜研發。

“去年全國兩會上,我承諾多招聘1000名應屆大學生,當時全集團的計劃是招5000人。去年7月,大學生集中報到之後,格力還在陸陸續續招聘,全年一共招聘了7227人,比計劃多招2000餘人,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董明珠說,要多給年輕人提供平台和機會,讓他們在各自適合的崗位上奮鬥、成就夢想,才能推動整個企業、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發展。

加大力度淨化網絡環境

今年全國兩會,董明珠還對網絡環境淨化的問題提出建議。過去一年,董明珠對此問題進行深度調研,了解到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問題形勢嚴峻。“造謠行為不僅會歪曲企業家和公眾人物的形象,還會嚴重幹擾社會秩序,給被攻擊者帶來精神創傷。”她說。

“網絡暴力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環境是社會生活和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程度會對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造成影響。”對此,董明珠建議,盡快出台網絡謠言、網絡暴力信息互聯網平台治理的相關規定,並盡快出台專門針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信息犯罪行為的司法解釋,加大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的綜合治理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唐洪武:

加大對高校創新性發展的投入

充分發揮人才對產業發展的作用

◎記者 荊淮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唐洪武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經濟大省要激發新動能。高校要強化有組織教學、有組織科研和有組織服務,精準對接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當好區域發展的同行者,相互成就,才能真正挑起經濟大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大梁。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校與城市都肩負著使命和重任,人才則是推動高校與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唐洪武表示,高校要強化自身職能,響應國家和地方發展重大需求,城市要加大對高校創新性發展的投入、支持與保障,才能充分發揮人才對城市、產業發展的作用。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已連續36年領跑全國,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動能澎湃。唐洪武說,作為立足於廣東發展的高水平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長期以來與廣東省和廣州市雙向賦能、相互成就,學校的學科結構體係全麵對接廣東20個戰略產業集群,以工程學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實力為廣東製造業當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人工智能領域,華南理工大學建有多個相關專業的國家級科研平台,入選全國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試點高校,助力廣東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在領域,與地方共建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麵向機器人本體等技術進行研究,同時組建超級機器人“珠峰班”,著力培養機器人產業創新領軍人才。

在集成電路領域,學校形成了覆蓋“設計—材料—裝備製造—封測”的全鏈條人才培養體係,助力廣東攀登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在低空經濟領域,學校獲批了“低空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並將於今年招生。

高水平大學既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策源地,也是成果轉化的“領頭羊”。唐洪武建議,在助力區域發展的過程中,統籌好各類核心要素,加快構建目標一致、製度銜接、鏈條貫通、資源關聯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創新格局。

唐洪武說,“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搶占產業新賽道的關鍵在於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他建議,進一步暢通高校、科研機構與行業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協同機製,推動基礎研究向下紮根、技術攻關向上突圍,在賦能區域發展上先行示範。

全國人大代表、首席技師孫景南:

構建“需求導向型”技能人才培養體係

◎記者 仲茜 操子怡

“‘智改數轉網聯’浪潮下,產業工人更需要自我提升,與時俱進。”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車體分廠電焊工、中國中車首席技師孫景南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名來自產業一線的工人代表,她今年依然重點關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話題。

孫景南說,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她呼籲社會給予產業工人更多關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技能人才支撐。

孫景南援引數據稱,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其中,能夠適合智能製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技術工種占比非常少,技工存量與市場需求並不相匹配。在技工崗位培訓方麵,車工、焊工等傳統工種培訓占比超60%,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複合型技能培訓覆蓋率不足20%。製造業企業培訓投入占營收比平均僅0.3%,培訓內容也與產線技術迭代存在脫節。

“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通道不暢,也同樣需要被關注。比如,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稱互認還不通,技能等級證書在積分落戶等政策中權重較低。”孫景南說,2024年初,國家七部門曾印發《關於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的通知》,提出進一步擴大高技能人才數量規模,提升素質水平。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全國新培育領軍人才1.5萬人次以上,帶動新增高技能人才500萬人次左右。

2024年10月印發的《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萬名左右省級工匠、5萬名左右市級工匠。

孫景南提出,圍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構建“需求導向型”技能培養體係,建立“國家先進製造業人才需求預警平台”,定期發布緊缺工種目錄,對職業院校新設專業給予重點補貼;實施“技能升級緊急計劃”,對35歲以上轉崗工人提供全脫產培訓,並向企業提供培訓補貼。同時,健全推廣“雙元製”,企業承擔70%實訓課程,院校提供30%理論教學,學生畢業即獲企業入職承諾。

“重構產業工人職業發展‘立交橋’格外重要。”孫景南認為,當前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高級工、技師與大專、本科學曆具有同等效力,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中,單列一定比例崗位麵向高技能人才。她還鼓勵破除製度壁壘,推行“新八級工”製度,將首席技師薪酬對標企業高管,並強化長期激勵,對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技能人才給予成果轉化收益的相應比例分成。

全國人大代表、

柳鋼集團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室高級技師楊正平:

加強西部地區

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

◎記者 張問之

“要讓工業大數據成為西部趕超的新動能。”全國人大代表、柳鋼集團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室高級技師楊正平說。楊正平始終紮根一線,展現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責任擔當。今年全國兩會,她聚焦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建議加強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推動西部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

楊正平調研發現,西部地區以鋼鐵生產、裝備製造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正麵臨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但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兼具工業場景經驗與AI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嚴重短缺,這也成為製約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加強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是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區域發展的需求。”楊正平提出構建“四維賦能”人才培養體係,通過產教融合、區域協同、政策支撐、場景創新等路徑,加快補齊西部人工智能人才的短板。

產教融合方麵,她建議強化高校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對接,支持西部地區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推動校企聯合設立實驗室或產業學院,定向培養複合型人才,實現“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

“同時,要探索‘人才飛地’與本地培育雙軌機製,構建‘候鳥型專家+本土骨幹’的人才梯隊。”她說,可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吸引東部地區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到西部建立工作站,同步實施本地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培養計劃。

區域協同方麵,楊正平建議,建設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細分領域,配套建設算力中心和數據共享平台,降低中小企業技術研發門檻,推動科技成果中試轉化。

例如,依托廣西科技大學、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聯盟等院校、機構,在西安、成都、重慶、柳州等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西部城市等設立智能製造中試基地,加速實驗室技術向產業化應用轉化,解決“最後一公裏”難題。

在政策支持方麵,她建議進一步完善專項政策和資金保障機製,設立人工智能創新專項資金,為後發展地區提供科研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和稅收優惠,激勵企業通過“揭榜掛帥”模式主導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強化對口支援,將國家級平台共建納入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框架,推動科研資源向西部有序流動。”楊正平說。

此外,在場景創新方麵,聚焦西部特色場景賦能產業升級。例如,鼓勵AI人才團隊結合西部地區工業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利用人工智能開發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如虛擬現實展館、非遺數字化保護平台,提升文旅產業附加值。

針對西部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如汽車產業),進一步拓展綠色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重點突破智能駕駛、電池管理係統等關鍵技術,構建“智能+綠色”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這樣一來,西部地區有望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差異化突圍’,構建‘技術突破-產業升級-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楊正平表示,這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路徑,對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助力後發展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餘興安:

加快構建新職業培育體係

提升青年就業能力

◎記者 羅茂林

如何實現青年群體更充分且高質量就業是全社會關心的話題。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餘興安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繼續關注青年群體就業問題。他建議應充分發揮數字平台優勢,促進青年群體精準就業。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與此同時,近年來,青年群體的就業觀發生變化,部分青年的就業選擇從生存導向轉向發展導向,多元化、個性化、興趣化成為年輕人擇業新選擇。

“解決一名青年的就業,往往需要匹配更多元的崗位。”餘興安發現部分青年的就業觀念、專業結構、技能素質與其所接觸到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了大量的新職業形態,成為青年就業的“新藍海”和“蓄水池”。“新職業成為我國就業市場上不可小覷的一部分,也成為青年群體就業的重要方向。”餘興安解釋說,以短視頻直播平台為例,其直接催生了網絡主播、互聯網營銷師、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選品師等174個新職業。

據他調研了解,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技能型新職業最受青年青睞,近八成新職業青年通過短視頻直播平台實現就業創業。“要破解當下青年群體麵臨的就業挑戰,充分發揮數字平台優勢是一個重要途徑。”餘興安認為,可依托新興數字平台,吸引更多年輕人實現多元化、精準化就業創業。

首先要加快構建新職業培育體係,提升青年就業能力。“包括完善職業培訓機製,打造公共實訓基地。”他建議,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聯合龍頭短視頻直播平台企業製訂“短視頻直播新職業能力標準”;推動職業院校開設“數字內容創作”“直播供應鏈管理”等專業,推廣“平台+院校+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

其次是優化行業發展生態,拓展職業成長空間。“比如說推動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國際化;支持‘技能變現’的創新模式,鼓勵平台開通知識付費、技能打賞等功能;對非遺傳承、科普教育等正能量內容創作者給予流量傾斜。”餘興安說道。

他還建議,可以通過強化政策協同,營造良好就業環境;依托數字平台,放大大學生技能優勢,探索返鄉創業路徑;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充分發揮數字平台對青年群體就業的正向作用。

在餘興安看來,通過培養倡導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可以讓全社會協力更好促進青年就業創業。

文章发布:2025-07-04 17:27:16

本文链接: http://swooa.0vcsy.com/Jgfv4d/1.html